成立于 1999 年的德生堂旗下有德生堂大药房、111 医药馆、龙归大药房三大零售药房品牌,业务涵盖医药零售、医药批发、医疗服务、互联网 B2C、B2B、O2O、远程医疗、互联网医院、招商加盟等多个领域。2021 年,德生堂在甘肃省经营的所有药品零售商中排名第一。
这家甘肃省连锁龙头也很有看点,是阿里健康押注的线下零售业态,在 2022 年前三季度刚刚艰难扭亏。
在德生堂之前,二级市场已攒聚了一批医疗连锁企业,其中不乏有迈入万店规模时代的 " 大部头 ",相较而言,德生堂显得 " 小而美 ",旗下药店数量在去年才突破 1000 家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过去两年,医药连锁行业并购浪潮汹涌,大手笔的并购、小规模的吞并屡见不鲜,但德生堂偏居一隅,并未展开任何投资并购活动。
伴随着资本化的开启,通过并购壮大自身,已经被德生堂写进发展畅想中,招股书中提到 " 将在多个城市探索潜在收购及投资计划 "。但是,借着关店和提价才实现盈利转正的德生堂,若加入 " 买买买 " 的扩张模式,公司再度陷入亏损的概率也会增加。
出离亏损之痛,盈利持续性待考
2022 年,亏损了两年的德生堂终于实现盈利,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疫情期间的 " 意外收获 "。
根据招股书,2020 年、2021 年公司营收分别为 17.5 亿元、20.1 亿元、17.1 亿元,净亏损分别为 784.4 万元、4113.9 万元,到去年,德生堂财务状况改善,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 16.4% 至 17.1 亿元,净利润转正为 77.2 万元。
对于之前两年的亏损,德生堂的解释是 " 赎回负债利息开支及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所致 ",简单来说就是公司在 2017 年及 2019 年完成天使轮及 A 轮融资的非现金性质利息,计入了融资成本,进而影响了公司净利润。数据显示,2020 年及 2021 年,公司的融资成本分别高达 6664.9 万元、7289.9 万元。
不过,德生堂也指出,2022 年 8 月 31 日,其两轮融资的投资者若干优先权终止后,将不再产生利息,这一影响公司盈利水平的因素也就此消除。
但要注意的是,德生堂去年前三季度盈利不过百万,非常接近亏损红线,而且这一盈利水平也是依靠关闭门店、提高客单价两大 " 揠苗 " 之力。
一方面,受到疫情影响,德生堂暂时关闭的线下药店数量大幅增长,2022 年前三季度甘肃暂时闭店 500 家,全域达 574 家,而 2020 年及 2021 年分别为 130 家、327 家,公司也指出,暂时关闭药店的关店天数也在大幅增加。这带来的是营收成本和销售费用率的被动下降,均分别同比减少了 1.4 个百分点。
另一方面,德生堂 2022 年前三季度对营业药店提价,表现为每张客户购买订单的平均购买额同比增长 15.4% 至 71.5 元,每张会员订单平均购买额同比增长 14.6% 至 79.3 元,在 2021 年,这两项购买额的同比涨幅分别为 9.1%、10.9%。这带来的是公司新成立门店、成长期药店、成熟门店营收的大幅改善。
但是,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消退,关店降成本之路已经行不通,囤药潮过去,持续提高客户的购买订单金额难度会增大。
根据德生堂的规划,未来还要继续扩大自营和加盟药店网络,不仅要继续拓展甘肃省、北京、陝西省、青海省、宁夏回族自治区、内蒙古自治区及山西省,还计划于上海、天津及广州等一线城市开设旗舰药店。
扩张势必影响盈利,策略性扩张自营线下药店网络,是为了增强覆盖、提升规模效益,但二者之间存在时间差。2021 年德生堂激进新开 113 家自营线下药店,也是导致公司亏损的重要原因,而在 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仅开店 16 家,放缓扩张节奏同样是其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。
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性日期,德生堂拥有 1057 家药店(自营 + 加盟),另外经营 50 家中医诊所、一家综合门诊及 24 家康养中心。
自营重资产模式掣肘,规模化扩张成问题
在过去的两年里,连锁药店吞并式扩张是行业主旋律,规模已经成为衡量连锁药店企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。
从政策端来看,商务部于 2021 年 10 月 28 日发布的《关于 " 十四五 " 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明确提出,要提高行业集中度,要求到 2025 年,培育形成 5 家至 10 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、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,药品零售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 65% 以上,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 70%。
这也是当前医药连锁巨头争相迈入 " 万店时代 " 的驱动力之一,截至目前,高济医疗、国药控股、老百姓大药房、九州通好药师、大参林、益丰大药房旗下药店数量均已突破 10000 家。对比来看,起家于甘肃省的德生堂处于竞争长尾,2021 年,就线下药品零售营收而言,德生堂在全国药品零售商中排名第 16 位。
其实德生堂的 " 出走 " 之路并不晚,早在 2009 年 6 月就在北京开出了第一家线下店,但 13 年过去了,北京开店数仅 52 家,后续进入的陕西市场目前扩张停滞,自 2021 年到报告期末都只有 62 家店。
究其原因,首先是行业发展,中国的连锁药店发展区域性明显,至今没有全国化龙头诞生,比如益丰药房和老百姓药房主要在华中地区,大参林重点是华南地区,一心堂和健之佳则在西南地区;其次,扩张模式决定了扩张速度,有观点认为,未来加盟店总量会超过直营店规模,但对德生堂来说,其规模化路径是自营为主、加盟为辅。
根据招股书,德生堂的线下药店中,937 家为自营,仅 120 家为加盟。自营主模式之下,截至 2022 年 9 月末,德生堂资产负债率高达 78.66%,甚至高于四大头部连锁中的老百姓药房。高负债不仅影响扩张速度,还会降低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。
德生堂加盟道路走得缓慢,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品牌认知度低。其在招股书风险因素中也提到,不能保证其加盟模式会在新地域的品牌建设中取得效益。而较于加盟店,自营店的高可控度是德生堂一直追求的。
综合来看,区域性、盈利、扩张及模式选择,德生堂还有诸多问题尚待解决。区域性明显的连锁药店要在资本市场获得高估值并不容易,平衡这些因素,交出及格线以上的答卷,德生堂还需付出努力。
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 App 作者丨杨亚茹 编辑丨孙骋)
更多精彩内容,关注钛媒体微信号(ID:taimeiti),或者下载钛媒体 App
